古代功高震主的老臣會被做掉,現代功高震主的老臣會被裁員;不想被做掉或被裁員,第一要有非你不可的實力,第二要有政通人和的「關係」,第三要有謙虛低調的修養,第四要狡兔三窟,就算真要殺你滅口,也滅不了口。
不過有些人啊,功不太高卻有膽量震主,平日做人失敗,得罪老闆外加得罪所有同事,讓大家都想挖洞給你跳,明明實力普通卻老是記得自己的一點點恩惠,最後連逃亡都往死裡逃。
這種人要是被做掉後,還被主子公告忌日當作「紀念日」,也算是不枉此生了。
「寒食節」的男主角介之推,似乎就是這種角色——他沒有赫赫功績,才能也不出眾,說起話來毫無節制,開罪了老闆與所有同事,離奇死亡後還特別幫他追加個紀念日,這整起事件,不是有鬼嗎?
介子推死於火災,但這把火來的離奇,我想他是被晉文公殺人滅口的,而殺他恐怕也是他全部同事的共識!
至於動機呢?我看是利益擺不平又愛亂放話!
我們先從動機論,就晉文公這邊來看,他有什麼非留介子推的理由不可嗎?
晉文公重耳的人格特質一,是「恩仇必報」!他答應要報的恩必定還,他內心認定的怨絕對報!
王子復國以後晉文公開啟他的報恩報仇之路,一個恩仇必報的人有沒有可能遺忘「跟他一起流浪19年,沒功勞也有苦勞」的介之推?似乎沒有!
再說晉文公既然是恩仇必報的人,當王子流浪19年回國後,理所當然所有「當日跟我一起流血」的英雄們,也全都封賞了;所有勸過我、幫過我、為我受苦受難的女人們,也全部接回國安享晚年了;既然「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」正是晉文公的作風,他有何可能去遺忘「斷糧時,割自己的肉給他吃」的介之推?
三則晉文公是個急需人才的人,晉國正是在晉文公的領軍下,成就春秋百年大業,一個重視人才的人,為何會在論功行賞時忘記他手頭的人才?莫非這人根本非人才?
就算哪天真要誅殺功臣,也得先等「功成」才動手;介之推死時晉文公霸業未成,他若真是缺一不可的人才,晉文公必然只有隱忍;他若死於非命,則加工自殺的可能性高些。
因為介之推縱然有「功勞」卻未必有「功能」,晉文公既然容得下連續暗殺他兩次的殺手勃鞮,要說他容不下共患難的介之推,又豈有可能?
就客觀局勢論,恩仇必報的重耳,沒理由遺忘介之推;在就找人的方法論,用「燒山煙燻法」找人,一點也不像明主「禮聘」高人的手法;明主要籠絡高人必然投其所好,或者誘之以利,或者動之以情,再或者三顧茅廬待之以禮,更或者「皇帝老子親自陪你睡,昭告天下『朕非你不可』」,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,一方霸主「禮聘高人」的手段多得是,「縱之以火」算哪招?
「縱火找人」不但危險而且有夠沒禮貌,就算是高人高人高高人,燻出火場逃過一劫也只有一身狼狽而已,不懷恨在心就不錯了,豈會為你賣命?如果說連幹流氓的劉邦都不至於沒禮貌到這地步,受過貴族教育的晉文公,又豈會連這最基本的「禮數」都不懂?
介子推跟他媽媽的死因是火災,被燒死的原因是晉文公放火燒山,放火燒山的原因據說是因為「介子推不受祿」,晉文公覺得心有虧欠,非得上山把「功臣」找出來不可。但是山實在很大,也不知道功臣究竟躲在哪,乾脆用「煙燻法」把人燻出來好了,不料大火一發不可收拾,結果就是不小心把人給燒死了!
這理由怎麼想都不合情理!「火」的威力有多大古人最清楚,同一時期的《孫子兵法》甚至有「火攻篇」直接把「放火」當戰術,古人既然深知放火的可怕古代又沒有消防隊,現代人面對森林大火尚且必需費盡心機才能撲滅,又何況是只有「人力+獸力」可以運用的古人?
古人既然深知火的可怕還把火攻當戰術,表示古人對於「如何放火燒人」具備充分知識!既然如此,「放火燒出介之推,到底是要找他?還是根本就要殺了他?」
「放火找人」一則古代不可能控制火勢,二則根本沒禮貌,三則放火在古代本來當作「戰場用」;晉文公放火找介之推,擺明沒打算讓他活著回來;就算晉文公一時之間忘記常識,旁邊那群「什麼場面都見過」的幕僚們也絕沒可能同時沒常識。
一整群人同時失智幹出不合理的行為,唯一的解是就是:「他們根本要他死!」那麼介之推這人,到底令人多厭惡呢?
介之推的問題在:「實力與功勞都不大,卻老是認為自己很偉大;不只自戀以為自己很偉大,偏偏還要說別人通通不偉大」,這種人活在組織團體裡面,你會在「互評表」裡頭給他打幾分?
介子推怪晉文公忘記他,這事頗有蹊蹺,因為晉文公「自少好士」,「年十七」就「有士五人」,一個十七歲的就開始培養自己的人脈的人,每天念茲在茲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人脈銀行有多少人。
這種從小決定幹大事的人,手上有多少人可用,腦袋裡當然一清二楚,要說晉文公會忘記陪他流亡十九年功臣,未免不合常理。
再說晉文公本身的作風就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,一個恩仇必報的君王會忘記侍奉自己二十年的功臣?一樣未免不合常理!既然晉文公絕對不可能忘記介子推,介子推卻說晉文公忘記他。所以合理的解釋,是.......
介子推高估自己的位置,而晉文公其實根本不想記得他!
介子推是否高估自己的位置?答案肯定是「有」!雖然傳說在飢荒時節介子推割自己的大腿肉給晉文公吃,實在是大功一件!
但奇怪的是這件事「史記」裡頭居然沒記載!
司馬遷距離晉文公也沒多遠還可以閱讀國家檔案,要說沒聽過這故事根本不可能!
更何況「割大腿肉給主子吃」是何等大事,太史公竟然不書,「不書」不就是連司馬遷自己都沒怎麼相信嗎?
介子推到底有沒有割大腿肉給晉文公吃?太史公的看法似乎是沒有!那麼介子推是不是高人,答案似乎也不是!因為依據史料,晉文公身邊真正的能人,是趙衰、狐偃、賈佗、先軫。
其實從公子到流亡期間,真正能為晉文公獻策解圍的,就是以上四人,沒有介子推。
就算介子推真的割過大腿肉好了,但是他的政治洞見與軍事才能,還是遠遠不如那四位啊!
在「史記」裡,介之推其實沒表現,問題是論功行賞完他唱了一段很恐怖的哭調,就真的讓晉文公與重大臣根本下不了台啊!
這段哭調的內容是:
獻公子九人,唯君在矣。惠、懷無親,外內棄之;天未絕晉,必將有主,主晉祀者,非君而誰?天實開之,二三子以為己力,不亦誣乎?竊人之財,猶曰是盜,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?下冒其罪,上賞其姦,上下相蒙,難與處矣!
(唉,當初你老爸九個兒子裡,現在剩你還在啊!你的其他兄弟都沒做好,國內外都不挺他們;是老天不打算滅我們,我們國家才會還有後繼的主子!算來算去如果不是你,又會是誰呢?實在是老天讓你當選的啊!)
這段哭調說真的很恐怖喔,因為他主要的主軸是:
1.「天未絕晉,必將有主」:所以你能登基是「天意」,不是你有啥了不起!
2.「非君而誰?天實開之」:同上,你能當「君」,是天意啦!
3.「二三子以為己力,不亦誣乎?竊人之財,猶曰是盜,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?」所以你們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?屁啦!那是老天的功勞!你們偷了老天的功勞,就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嗎?
照以上那段話看來,介之推似乎認為重耳的權力圈中,從主子到臣子,原來沒人有功勞!
原來成功的主子是「天意」?
原來成功的臣子是「偷竊」?
原來他的同事們不過是「好運的小偷」?
原來整個團隊裡面只有介之推一個人是好人!
姑且不論晉文公本身實力如何,光是直言自己的上司成功是「天意(不是努力),自己的同事全是「小偷」,這兩個批評就已經完全違背職場倫理。
介之推把大家都罵完以後,還豪氣的「不受祿」而去,但是把人家罵完才「不受祿」,那到底是「本人清高不受祿」呢?還是「利益喬不攏拒絕受祿?」呢?
介之推不受祿,乍看之下理直氣壯,但是他之所以不受祿的原因,恐怕在「利益分不平」(換言之,要是利益喬得攏,介之推會不會「欣然接受」?)。
大家要知道古代媒體不發達,一件事情要被記下來,如果不是「超級重要」就是「大家通通記得這回事」!介之推的抱怨文會被記下來,恐怕表示他的抱怨不是只說一次,而是隨時說隨處說,說到連史官都想幫他記一筆!
但是「真正具有赫赫功勞的老臣」要是整天誇耀自己的歷史,都不免死於非命了;「連赫赫功勞都沒有」的老臣要是整天恐嚇上司唱衰同伴,你覺得大家又會怎麼想?
乾脆讓他徹底安靜算了,反正一個介之推已經把大家都得罪光了,多死一個誰在乎?
所以很有趣的地方在於介之推的死亡,無人表示遺憾;除了晉文公最終還給足面子跑回來祭拜自咎,這「殺你以息重怒,祭你以報大腿肉」的舉動,不也昭然若揭了嗎?
所以我看介子推之死,八成是謀殺案!動機呢?因為喬不攏又亂放話!
原文:文公修政,施惠百姓。賞從亡者及功臣,大者封邑,小者尊爵。未盡行賞,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,來告急晉。晉初定,欲發兵,恐他亂起,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 介子推。推亦不言祿,祿亦不及。推曰:「獻公子九人,唯君在矣。惠、懷無親,外內棄之;天未絕晉,必將有主,主晉祀者,非君而誰?天實開之,二三子以為己力,不亦誣乎?竊人之財,猶曰是盜,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?下昌其罪,上賞其奸,上下相蒙,難與處矣!」其母曰:「盍亦求之,以死誰懟?」推曰:「尤而效 之,罪有甚焉。且出怨言,不食其祿。」母曰:「亦使知之,若何?」對曰:「言,身之文也;身欲隱,安用文之?文之,是求顯也。」其母曰:「能如此乎?與女 偕隱。」至死不復見。
介子推從者憐之,乃懸書宮門曰:「龍欲上天,五蛇為輔。龍已升雲,四蛇各入其宇,一蛇獨怨,終不見處所。」文公出,見其書,曰:「此介子推也。吾方憂王室,未圖其功。」使人召之,則亡。遂求所在,聞其入綿上山中,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,以為介推田,號曰介山,「以記吾過,且旌善人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