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子裡有個故事,說有位叫葉公子高的先生,被國王任命為外交官,準備出使當時全世界最有錢的齊國;沒想到葉公子一聽到派令,竟然大驚失色,焦慮到跑去吃冰(PS.魯國緯度不低,古代氣溫還比現代低了幾度,何況古人很習慣勞動又沒冰箱,一個堂堂政務官聽到國王任命後竟會趕著去吃冰,看來的確很焦慮),葉公子高吃完冰又趕著找孔子做心理諮商,他先跟孔子說焦慮的理由:「這任務實在未免太重大,何況齊國對待他國外交官的態度一項很曖昧,接下這任務後,事情要是沒做好,一定會被上司懲處;事情要是有做好,我的身體大概也就完蛋了!我早上才接到出差齊國的任務,下午已經開始灌冰塊!我內心焦灼啊,明明還沒出門我都已經罹患『陰陽之患』了,要是事情沒辦好,再多個『人道之患』,我還用活嗎?」

葉公子高為何這麼焦慮?因為當外交官,就是要為兩個國家傳話,但傳話事件簡單事嗎?更何況傳話的對象,是一般人嗎?兩個國家都必須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,兩個國家背後,又有兩個國王的脾氣;外交官不止代表自己國家利益,還代表自家國王的顏面;外交場合上有時顧得了面子顧不了裡子,有時為了顧裡子不得不暫時先失了面子,但你怎知道你家老闆內心真正的打算是什麼?人家老闆真正想要的又是什麼?竟算最後做到國家沒損失但皇家有意見,官字兩個口還是不敵天威難側,所以風光出使哪有什麼值得風光的事?葉公子高只覺得他逍遙自在的人生過完了,接下去不是身體會完蛋就是事業會完蛋(當然他沒說的是:還可能兩者一起完蛋!)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每到五月,「寵辱若驚」的情緒就來了,明年還有續聘嗎?明年學校還在嗎?明年課還開得成嗎?明年學校還招得到學生嗎?明明待在那學校可能根本也沒很開心,但萬一被人家辭頭路,感覺畢竟是羞辱。反之要是順利接到下學年的訂單呢?那就是「寵」嗎?那就開心了嗎?先前教到一半時,不是也想不幹嗎?

《老子.十三章》說:「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 」所謂「寵辱若驚」,意思就是「寵辱皆驚」,為什麼寵辱皆驚呢?因為「寵為下」,意思是「得寵本身,就是問題」,「得寵」有什麼問題呢?問題在「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」——「失寵心驚」當然是很容易理解之事,「失寵」不但裡子沒了,連面子也沒了,往昔大搖大擺大陣仗的大紅人現在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,當然是「辱」,當然受「驚」。所以「失之若驚」是裡所當然之事,問題是「得寵」就不「驚」了嗎?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孔子像、基督像、佛陀像、國父像蔣公像吳鳳像……先撇開「政治神化學」不談,人到底為何要造像?

孔子生病時,子路偷偷跑去拜拜,後來孔子聽說這回事,就找子路來問話;子路承認他跑去偷拜,因為希望老師早日康復;這件事被孔子唸了一頓,因為孔子認為死生有命,自己為自己的命運負責,學生沒理由去為老師「非理性的求助於不可知的力量」,由這件事我們能知道,如果孔子生重病時都不希望學生為自己求神問卜,那孔子會不會希望自己死後,學生去為他造像?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身而為人,動不動就會因為人家一句話「動心」,要嘛傷心難過,要嘛開心自滿,不管傷心開心,總而言之,就是「動心」。行走江湖要先練就「不動心」的工夫,有兩個人練就不動心的武功,但這兩人練功的方式正好相反:告子的方法,是用「身」去控制「心」,孟子的方法,是用「心」去控制「身」,兩人手段相反,但成果不妨相同,我們先說告子,告子不動心的口訣如下:「不得於言,勿求於心;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!」白話的意思是:
聽到不愉快的話,我不讓「話」進入我的「心」;萬一我的「心」已經被外界的影響,我也不讓我的「心」滾下去干擾我的「身」。簡單說:告子不讓外界狀況影響他的思考,更不讓他的心智狀態影響我的生理。可以想像告子絕不需要「吉胃福適錠」,也不需要心理諮商師!因為他不讓狀況進入他的「心」,更不讓狀況干擾自己的「身」。對這種人來說,話是風,事去而心隨空,告子門徒的初段班如同「不把話放心上」的那些人,各位應該會發現那些「根本不把別人的評價放心上」的人,就是會活得比別人坦然快樂,因為不管人家稱讚他還是非議他,幾分鐘後,他已經全忘了!他們不會去記「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對我說過某某某」,反之那些永遠記得「某年某月某人說過某某某」的人,當然活得不快樂,因為「外界」影響了「心」,「心」又干擾了「生」,老闆一句話就搞得下面雞飛狗跳,經年累月下來,心肝脾肺腎再加上消化系統,哪有可能不壞掉?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「醫門多疾」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「病人都在醫院」,不過對莊子有一定程度理解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其實另有諷刺的對象。既然大家都知道會賴在醫生身邊的人,肯定是身體不好的人;同理會賴著老師身邊的,是怎樣的人?會賴在聖人身邊的,又是怎樣的人?

這麼說,對那些真心向學的人是不太恰當,不過對於跟在老師身邊(或跟在聖人身邊)卻心術不正的人,卻是絕佳的一句話。其實真正的高手未必需要一直跟師父,因為真正的高手,會殺出去自己創業;真正的賢人也未必要長期跟著聖人,因為賢人本身就有足夠的自治力,不需要聖人來匡正他的言行。既然真正的高手跟真正的賢人都不需要花「太多的」時間黏在老師或聖人身邊,那老師或聖人身邊的,又會是哪些人?
醫門多疾,跟在醫生旁邊的,無非是病人,而且病情越重跟越久!同理跟在老師身邊很久卻都沒出師的,或跟在聖人身邊很久卻都不成材的,又是怎樣的貨色呢?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救命啊我把身邊的人變成野獸狀態了:道家不喜歡主動去救人,因為人的另一面,是獸。
孟子說,人只有兩種選項:成為人,或成為獸;心理學家洛姆也說,人只有兩種選項:進化,或者退化。在這裡所謂的「退化」或「獸」,其實意思都類似,當你不能當個「人」,只能「戰」或「逃」(更糟的狀況,就是連戰或逃都沒辦法,只能原地僵住的時候。)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不同的工作,有不同的性質,有不同的精彩,其實也有不同的副作用。工作性質會慢慢影響個人習氣,甚至讓一個人自我異化而不自覺。今天突然想起一段孟子說的話,孟子說啊:「製造弓箭的人唯恐他所造的箭,不能傷人;製造盔甲的人,卻唯恐他所造的盔甲,不能保護人。這樣說來,製造弓箭的人能不能算是對製造盔甲的人『不仁』呢?所以選擇職業怎麼可以不謹慎呢?孔子說『里仁為美,可是如果你選擇讓自己處在『不仁』的地方,怎麼可以說是明智呢?』『仁』是真誠的對待自己,無私的看待別人,『仁』就是人心想真正皈依的地方;讓自己處在一個『不仁』的環境,不就是『不智』嗎?身處不仁不智的環境,又被無禮無義的對待,那不就是奴隸嗎?當了奴隸卻又不喜歡自己擔任的工作,那不就像是製作『弓』的人以做『弓』為恥,製作『箭』的人以做『箭』為恥一樣嗎?如果以自己的工作為恥,那就應該追尋自己的『仁』啊。做人就像射箭一樣,姿勢準確了,才去射;可是就算姿勢正確了,也不保證可以射中目標啊;雖然如此,只要你自己是對的,你就不會在乎結果怎麼樣,甚至也不會抱怨有人贏過你,因為為人之道,不過是『反求諸己』而已啊。」

(一個人的工作型態,會改變他的氣質態度,所以,工作怎麼能不慎選呢?(圖為奧地利鐵道員。))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從很久以前到世界末日,都會有一種東西,叫「風水缸」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,「是風水缸讓你成功?還是成功的人才養得起風水缸?」
人間世有很多事情,其實都是因果謬誤或因果倒置;關於風水缸,我們可以先想一下這些問題: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「把自己看得比天下貴重的人,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」——這觀念來自老子「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」,乍看之下,這觀念與我們的認知相反,一個人把自己看得比天下重,表示他認為自己比天下重要啊!這種人,怎麼可以把天下交給他呢?其實老子正是要我們反思這個問題——如果你把天下看得比自己重要,天下可以交給你嗎?
或者我們照樣造句一下: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其實「天命」與「認命」兩詞中的「命」,內容不一樣。
在文人文化裡,「命」、「天」、「性」、「氣」是一字多義,有點像又可能根本不一樣的東西,先講「命」,命大約有3-4種意思: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子曰「君子不重,則不威,學則不固;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!」這一章講重點是「學習的態度」,意思是「一個人若不用莊重、嚴肅的態度,面對自己的所學,那麼別人就無法從他身上,感受到令人敬畏的專業氣勢;而由於他的態度是如此隨便,因此無論他學什麼,都不可能堅持穩重的學出什麼成就,那些專業知識將無法內化為他的精神氣度,很快的會被他自己忘掉!」
學習,不就是態度問題嗎?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逍遙遊立小大,齊物論破小大,兩篇文章都是莊子手筆,所以若非莊子自相矛盾,就是「齊物論底下逍遙遊的『小大之辨』不存在」,這說法對不對?
基本上會成為大宗師的人,在他的理論系統內,絕對是可以自圓其說的;讀者如果發現原作理論有衝突,最大的可能性是讀者自己沒能掌握作者真正的理論(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,是原PO文章遭人亂入造成理論不一致,在古籍中這狀況其實也不少);以莊子來說,既然開宗明義第一章就是逍遙遊,第二章是齊物論,表示這兩篇文章都莊學中扮演關鍵意義,既然是關鍵性的兩篇文章,當然就不可能有內部理論的衝突。問題在「逍遙遊」的確「立小大之辨」,齊物論也確實「破小大之辨」,那莊子到底是要「立小大」還是「破小大」?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行走人間,不想被騙的法子只有兩個:一是你是「專業的騙子」,二是你是「專業的抓騙術大師」,而且因為你是「抓騙術大師」,所以你隨時有機會當騙子;但不管是騙人的還是抓騙人的,他們的心,很難不扭曲;這種人基本上養成「防人之心不可無」的思考慣性,問題是這種人生實在累,畢竟人間世四處充斥可能騙你的人,不管是跟你同床的還是坐在身旁的,就算是你生的或生你的,通通都可能騙你!真要「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下場想必與凶悍毒辣的呂太后一樣——自己的兒子死了,都不敢掉淚!人生至此,就算一生不被騙,有何意思乎?
人活著,不免會被騙;尤其好人更比壞人容易騙,那要怎麼辦?孔子說:「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」意思人不該被不合情理之事欺騙,但在該被騙的情境下,被騙就認了吧!因為當你只有「做個有心人」跟「做個無心人」這兩個選項的時候,如果你真的不想違背良心,那就只好被騙啊!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老聃死,秦失參加追悼會,到現場看了很不滿意,哭了三聲,就走了;
老聃的學生們果然立刻發動集體暴力,圍住他說:「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?用這種態度參加追悼會,對嗎?」
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