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時候該離職。始終是個難題,李白說:「吾觀自古賢達人,功成不退皆殞身!」包含李白自己,都沒逃過「跟錯人」的悲劇。范增的悲劇也是如此,他老闆項羽,就是有能力把絕對優勢輸成絕對劣勢的傢伙!范增的宿敵劉邦曾說:「項羽有個范先生當軍師,偏不聽人家的話,輸也應該!」問題是領袖人物身邊的老二們,「生涯規劃」的選項並不多,最多就五個:

 

  1. 逃避:在老闆幹掉你前,主動請辭,青山歸隱,從此不問政事。
  2. 自殺:不用等國破家亡,既然理念不合,投資失利,沉船在即又沒臉做「二臣」,乾脆自殺。
  3. 殺人:與其等人宰,不如先殺人!何不乾脆幹掉老闆自立為王?不過說真的老闆也沒想像中好當,而且當了老闆等於「全天下都想作掉你」,從此活在「深怕屬下也來玩一次黃袍加身」的恐懼中。
  4. 跳槽:良禽擇木而棲,幹嘛被動等待被老闆幹掉?既然幹掉老闆風險大,自己幹老闆也不是件容易事,何不乾脆帶槍投靠新東家,跟著新老闆一起幹死舊老闆?
  5. 過一天算一天直到公司倒閉:充分發揮混混哲學混到公司倒閉那一天,不過昏君經常很長壽,極有可能在公司倒閉前,老闆先附贈寶劍叫你先自殺。

 

范增的老闆項羽成不了大器,這點世人皆知,難題在於「如果你知道自己老闆來日無多,你又該當如何?」項羽部下中那票陣亡沙場的就不用說了,至於項羽那群沒死的部下:涉嫌在戰場上對劉邦放水的丁公,事後被劉邦翻臉祭旗,警告天下僚屬勿作「二臣」。主將季布在撐到主公陣亡後又流亡一陣子,才重披戰袍投靠「前對手」,雖然「事二主」,但因為不是中途跳船而且在前東家待到最後,所以後世依舊視之為忠臣。韓信與陳平早已認清局勢,不但先後棄船逃生,直奔敵營,換了更高的職位,還展現出更大的能為。彭越與英布兩位機會主義者選擇背叛項羽,不過終究鬥不過「最強機會主義者」劉邦,還是被宰了;至於項羽的「眾老二」們中死得最沒尊嚴的當屬鐘離昧,他沒跟主公一起陣亡,也沒在主公陣亡後自殺,偏又不想個辦法先幫自己漂白,卻在「投靠昔日兄弟」韓信後,被老早變心的自家兄弟逼到在兄弟家裡自殺,鐘先生從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」活到「被老朋友活活逼死,還被砍頭拿去進貢」,這下場,豈止諷刺而已?

 

不過范增又比以上人物更悲情些,如果理想的求職模式是:「屬下拿著自己的企畫案投石問路,看那個上司的想法跟自己相同」,那范增的問題就在於:「當初並不是范先生自己拿自己的企畫書問項老闆是否同意計畫內容,大家一起為計畫奮鬥;而是范老爺子跟著自己的頂頭上司照自己的計畫已經跑一半,項羽才空降成了他的頂頭上司……」偏偏范老爺子的打算跟項老闆的打算不一致,兩人間早晚要出問題的!

 

試問范老軍師還能怎麼辦?把自己的計畫砍了配合新老闆?又或者乾脆砍了新老闆成就自己的計畫?

 

 

范增也不能不說是一號人才,若問抗秦戰役中范增的歷史定位為何?那就是他為原先一盤散沙的反抗軍找到了共主,有了「共主」大家才能團結作事情,有了「共主」大家才有投靠的目標,有了「共主」大家才有復國的希望……不管這共主是真的還是假的,有能力還是無能力,總之在一個急需領袖的年代,范增成功塑造了一個領袖,也成功讓一盤散沙真的凝聚了戰力,只是這個計畫中不該出現一個人,那就是項羽;或者應該說,如果項梁不死,范增的計畫,說不定還有機會實現,問題是,項梁先死了。

 

項梁死後,項羽坐大;大家都不喜歡項羽,但大家也不得不依著項羽,畢竟反抗軍陣營中就屬項羽最會打。楚懷王被迫用許多不好看的手段去節制項羽的勢力,所以一方面讓沛公劉邦去打咸陽,另一方面不得不依靠「實力打問號」的宋義去當項羽的頂頭上司,宋義的實力如何說真的不得而知,但他被項羽宰了就說明他的確無法領導項羽。接著拿到兵權的項羽打贏了一場極其關鍵的鉅鹿之戰,再也沒人能牽制項羽了;然後劉邦也拿下秦首都咸陽,說真的楚王其實也差不多管不住他了;接著項羽請了劉邦吃鴻門宴,就說明「眾軍頭間擺不平,項王同意就好了,以後沒人在管楚王號令了」,請問這時這個范增,應該怎麼辦?楚王是范增的作品,項羽不聽楚王的話,照說范增應該要生氣;范增既然不生氣,就表示他認同了項羽;范增既然認同了項羽,他對自己親手扶起的楚王,又該怎麼辦?

 

范增對楚王的態度,不清不楚,世人知道的是後來范增就跟定了項羽,直到被劉邦-陳平的離間計整死為止。可以說自鴻門宴以後,范增的歷史地位已經結束,因為之後無論他的觀點有多正確,他老闆都不怎麼聽,而他也拿他的敵人沒辦法。尤其諷刺的是,最後被項羽集團害死的楚王,反倒在死後成了劉邦集團的最佳助選員:後來劉邦對楚軍發動的一系列戰役,理由都包含「為義帝報仇!」「義帝」之死不但沒減輕項羽的負擔,還成了敵對陣營的大廣告,劉邦每次打不過項羽,就挖出死了的義帝陰魂不散的糾纏項羽;甚至最後老劉自家要稱帝了,還把義帝的牌位請出來說:「不是我不尊重你,實在是因為你『無後』,我雖然作了皇帝,還是會把你供起來拜的!」范增初期團結反抗軍的策略到最後成了阻礙自家楚軍的最大絆腳石,這筆帳,不怪范增要怪誰?

 

范增畢生最大的成就,是他憑空變出一個王,還有機會輔佐過「當時最強王者」;范增最大的失敗,是他為了輔佐「當時最強王者」不惜坐視自己一手打造的國王被犧牲;結果不但兩王皆非明主,「扶了此王殺彼王」更落入敵手政治攻擊的口實,這麼做,聰明嗎?

 

蘇東坡認為范增只有兩條路:幹掉項羽或自動退休。在我看,這兩條路不會是范增的選項,畢竟戰國之際是人人欲逞天才之年代,想在這亂世中亟欲「活出自己」的,可不止30歲的項羽、50歲的劉邦、其他千千萬萬的能臣與戰士,更還有70歲的范增!這些人雖然立場各異,但活著只有一個理由:

 

他們在尋找自己的天命,他們急著把自己的天賦,發揮到極限。此時此刻,30歲的項羽正在血腥中舔舐「天下」的滋味;50歲的劉邦熬了一輩子「無賴」才終於看到人生的希望,他一樣不可能放棄「天下」;至於年紀又比劉邦老了20歲,年近70歲的范增……古人有幾個,能活到70歲?

 

項羽是不打算明天的人,劉邦是預知明天不太多的人,范增是隨時可能不再有明天的人;三人立場各異,但他們要的,無非是「明天之前,闖個自己的天下」,所以我的看法和蘇東坡不一樣,我認為范增不會殺項羽,(若非後來中了離間計)也不可能自己離職,因為所有「打天下」都有一個共同信念:人生一口氣,難得爭一回。30歲的項羽不可能放下「天下」,50歲的劉邦更不可能放下天下,那麼70歲的范增,又怎麼可能放下他苦心經營的天下……

 

「不肯看開,不甘放棄」是范增之死的心理因素,對於這種不甘心之人,最宜策動離間計。但范增之死難道應該怪項羽嗎?我倒不覺得項羽該為范增之死負多大責任,項羽本來也沒打算讓范增死,范增實在是死於自己堅持到底的性格:既然范增不至於被殺,也不可能投靠劉邦、不可能自立為王、不可能放下自己一手經營卻搖搖欲墜的天下,更不打算離職……

 

那麼最適合他的死法,也就只剩把自己氣死了。

 

這死法,不是很適合他嗎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范增 范增論 蘇軾 劉邦 項羽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