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而為人,動不動就會因為人家一句話「動心」,要嘛傷心難過,要嘛開心自滿,不管傷心開心,總而言之,就是「動心」。行走江湖要先練就「不動心」的工夫,有兩個人練就不動心的武功,但這兩人練功的方式正好相反:告子的方法,是用「身」去控制「心」,孟子的方法,是用「心」去控制「身」,兩人手段相反,但成果不妨相同,我們先說告子,告子不動心的口訣如下:「不得於言,勿求於心;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!」白話的意思是:
聽到不愉快的話,我不讓「話」進入我的「心」;萬一我的「心」已經被外界的影響,我也不讓我的「心」滾下去干擾我的「身」。簡單說:告子不讓外界狀況影響他的思考,更不讓他的心智狀態影響我的生理。可以想像告子絕不需要「吉胃福適錠」,也不需要心理諮商師!因為他不讓狀況進入他的「心」,更不讓狀況干擾自己的「身」。對這種人來說,話是風,事去而心隨空,告子門徒的初段班如同「不把話放心上」的那些人,各位應該會發現那些「根本不把別人的評價放心上」的人,就是會活得比別人坦然快樂,因為不管人家稱讚他還是非議他,幾分鐘後,他已經全忘了!他們不會去記「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對我說過某某某」,反之那些永遠記得「某年某月某人說過某某某」的人,當然活得不快樂,因為「外界」影響了「心」,「心」又干擾了「生」,老闆一句話就搞得下面雞飛狗跳,經年累月下來,心肝脾肺腎再加上消化系統,哪有可能不壞掉?
當老闆開始發飆的時候,告子一定是最淡定的角色,因為「不得於言,勿求於心;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」,聽不順耳的話怎麼可以放在心上呢?問題是人不免會把問題放心上,所以告子的手段其實是下面那句「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」——先控制生理狀況,就能控制心。所以如果告子的老闆開始發飆了,你覺得到子會先怎麼做?
「勿求於氣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「深呼吸」,深呼吸不能解決外面的問題,但足以解決自己生理的問題。身體做好準備,老闆再怎麼幹也就無所謂;要是讓老闆跟客訴的話進入你的心,再讓受傷的心干擾你的身,等到客訴集滿50點、老闆幹飛一小時以後,不就跑去跳樓了?
告子因為是孟子的手下敗將,所以孟子對告子的工夫論描述並不詳細(另外因為孟子是從自己的角度解釋告子,所以孟子對告子的理解可能根本是錯的),但告子的思想方法其實與道家相似,所以反倒是莊子可以為告子做更翔實的補充,莊子說:
「無聽之以耳;而聽之以心;無聽之以心,而聽之以氣。」
有沒有發現,告子跟莊子才真的是同路人,因為兩人對耳(感官)-心(認知)-氣(可以是形下精氣,也可以是形上境界)的排列,根本一模一樣;所以莊子面對難題的決策進路是:
a.不靠感官(因為感官最容易被騙),要用心(這就是從「向外觀」回歸「往內觀」)。
b.連心都要放下(因為心有成見),回歸「氣」的自然。
c.「氣」暢通了、自然了,就是所謂「養生」。
d.一個能放下自己的人,才能放過別人,也才能知道「別人究竟為何這麼想?」
e.這樣子,不才有機會改變對方嗎?
告子(與莊子)的SOP,簡而言之就是:
a.為了避免外界問題影響我的心,又因為情緒問題影響我的身。所以我透過身「養身」去「養心」(這過程就叫「養生」)。
b.我若能養好自己的「身心」,理論上也能涵養對方的身心。
c.至於在實證科學上能不能證明告子的假設?當然是可以的。只要讓癮君子看著電腦螢幕裡的「菸」就必需把搖桿推向「遠離」的方向,久而久之,這癮君子看到「菸」潛意識裡就開始執行「拒絕(推離)」的動作。
d.所以,改變行為當然可以改變想法;想法改變以後,難題當然也不成難題了。
告子的方案,是透過「透過控制身體(氣)而後控制心理(心)」,孟子不完全贊成這套模式,因為孟子主張「透過心(志)去控制身(氣)」;平心而論,兩套工夫各有優劣,孟子自己坦承告子的方案比較容易速成,確實面臨危機時「先調整生理狀態以控制心理狀態」確實是比較容易的,但孟子的方案其實也有其價值,至於孟子的方案是什麼?我們就以後再說了。
其實自然界中生物本來就是「先做生理反應再做心理準備」(甚至絕大多數生物本身也就是不需要心理準備的,因為他們簡單的大腦讓他們連「心理」都沒有),比方說放大瞳孔、豎起寒毛、急速分泌腎上腺素(以便獵捕或逃跑),這些「面臨危險的直覺」程序跑得比「直接看到威脅」快,道家「道法自然」,回歸最原始的模式解決問題,說真的一點都不奇怪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