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阿水兄演得太用力了,不是演技的問題,是這麼用力演,就不像了。

 

阿水兄雖然土地有限,人口不多;但原住民需要的槍與鐵,都掌握在他手裡;你有聽過哪個賣槍的被買槍的恐嚇的嗎?他掌握了槍與鐵的進出口,就等於掐住原住民的脖子;他能在閩、客、原之間做生意,救代表他有「喬王」的本事。「喬王」確實要身段柔軟,但身段柔軟,和跪在地上學狗叫,絕對是兩回事。因為喬王之所以能喬,在他有喬事的能力和膽魄,可以獲得三分認同。喬王押錯寶卻實有可能,但喬王卑躬屈膝?卑躬屈膝的喬王,要怎麼當喬王?

   

再說,阿水兄既然有辦法在閩、客、原之間求生存,就會有辦法在官兵-在地居民間求生存。老實說官也沒想真打,在地居民也不會真想打,真正想打的,就外國人而已。大家都只想打假球,操作空間其實很大。怎麼能在三族間喬事的阿水,遇到官兵和洋人就沒轍了呢?

 

確實社寮是人最少的聚落,「外交政策」上一定也是設法左右逢源,見奉插針。所以,社寮領導者在氣質上,應該會有一種「早晚我會幹掉你們」的英雄氣(即使當時局面上很弱)。否則就常理來說,更強更有企圖心的屬下,一定會瞧不起軟弱的上司,進而乾脆架空他,或者聯合其他族群作掉他,自己竄位取得代理權更可能。

 

    所以我認為不合理的部分是「領導威信/領導者氣質」這個部分,他在外交上可以採取弱勢,但在領導上,如果被屬下看扁了,他就不可能領導(只有200人,乾脆歸順原住民或跑去其他漢人社群);而他如果真的氣場不夠,在邏輯上,似乎也不可能成為原民/漢人間的平衡者。何況他既然本是喬事王,他都不懷疑蝶妹的翻譯,是偷斤減兩,凡是關鍵字必不翻譯的翻譯?

   

 阿水的角色,其實應該要經營成梟雄,而不是到處討好人,又被蝶妹捅刀的笨蛋。他有「寧可我負其他人」的淵源,蝶爸和船員的死,應該都是阿水所策動;那麼,他既然是「寧可我負」的梟雄,梟雄放低姿態去吃鴻門宴是可以的,趴著學狗叫?這已經不是梟雄了,就算要把他演成陰險小人?學狗叫的小人,也不陰險啊。

   

我個人比較喜歡「白蟻」的吳糠仁,阿水兄實在演得太用力了。可以為他帶一點眼神、獨白或統治技術,給觀眾知道他其實很有手段。

 

二、蝶妹承受了太多虛構的任務

 

蝶妹這個虛構的角色,承擔不了這麼多虛構的任務:真實的羅妹號事件中,並沒有蝶妹這號人物;憑空多出來這個人,自然是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含義,作者要賦予角色特殊政治涵義也無可厚非,但是當這個政治承擔超過角色所能承受,最後大概就只好導演賜死,一走了之,留下觀眾唯一記得的苦瓜臉。

   

 不談政治,就談人性與人設:在我看來,蝶妹的「福爾摩沙(男)女」的無奈乖順形象,本身就是個框架;但這個框架,卻又與她的性格矛盾。由於一個正常人類必然會維持表現的一致性,實在不可能讓內在世界同時存在太多衝突的性格,到最後,蝶妹就剩下一張苦瓜臉,觀眾也只會看到一張苦瓜臉,但是等等,蝶妹不也是個心機妹嗎?心機妹老擺一張苦瓜臉,或苦瓜妹玩心機時依然是張苦瓜臉,這樣觀眾看起來很累耶!

   

如果從蝶妹的人社出身來看,她應該必然是個工於心計,善於生存,不安全感強烈,善玩弄他人的狠角色(奇怪,福爾摩沙女性形象,難道不能王熙鳳嗎?為什麼一定是乖媳婦?何況人家又不是漢人!)我們先整理幾條她應該有的心理特質:

    

1.媽媽是貴族,卻家道中落:所以可能自卑、欠缺安全感、追求權力。

2.家裡屢次被放火燒掉:所以必然更缺乏安全感,可能會猜忌、疏離、懷疑他人,比他人更用力的追求和平、法律、權力。

3.家被燒,父母親被殺,自己遠走他鄉:心理應該有強烈的復仇慾望,這樣的慾望未必會外顯,但應該可以呈現在他的內心戲或行為模式裡,成為生存或復仇的心理動力來源。

4.能夠長期在府城生存,並且學得四國語言:所以必然有強大的學習能力,與獨立生存的能力。

5.能為弟弟介紹黑工,設法轉正,代表與底層社會,甚至流民罪犯,有相當程度的認識。

6.在父權社會下,不賣身不賣臉,卻能在男人的社會上走跳;代表她確實有平衡權力,獨立生存的能力。

    

所以從以上6點看,這個人,有什麼苦瓜臉的理由?

   

在我看來,如果要我形容這個人的心理狀態,我認為:

   

1.她對母親應該有潛意識的恨,否則就不會一直想不起幼年的歌詞內容。

2.對於被不公對待的人生,她內心是充滿仇恨的,只要讓她掌握權力,水仔、林阿九、甚至他的故鄉,都「應該」會被精確狠毒的報復。

3.由於血統、出身與流浪,她內心應該充滿自卑與自恨,自卑會讓她傾向去追求依附於權力者(漢人與洋人),自恨會讓她致力於報復(社寮與客家莊);也就是說,蝶妹該呈現的形象,應該要是毒蜘蛛,而不是苦瓜。

4.由於屢次燒屋:她對「人類」應該充滿不安全感,她不太可能輕易相信他人;一個不可能輕易相信他人的人,會在把各族搞到死傷慘重後,在河邊跳舞被槍殺嗎?

   

我實在不覺得蝶妹這角色,要符合什麼福爾摩沙刻板印象,他只要符合她自己的形象就好了。在被拋棄、被背叛、被利用、被消耗的環境下,想要「穩定的生活」,想藉由攀父權力來獲得安全感,想利用權力來報復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不信任他人,所以也不原諒他人,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怨恨過自己成長的一切,企圖摧毀成長過的一切,一點都不違逆人性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擁有左右大局的能力,而竟只能演一顆苦瓜,你覺得對得起自己嗎?

   

所以如果蝶妹最後的形象,是「怨毒公主的滅莊報復,追求權勢遠走高飛,毀滅一切揮揮衣袖走人,弟弟王子復仇」,不也挺美的?

   

怨毒可以很美,蝶妹可以當散佈火苗,燒毀一切的死亡天使;壓抑的苦瓜太累了,一個有機會接近權力中心,三言兩語左右局勢的人,真的會一副苦瓜臉嗎?

 

三、人設從冷靜突然變成蠻幹的劉總兵

 

劉總兵一開始的人設是冷靜心機,明明聽得懂卻假裝聽不懂的「禪師」,到了斯卡羅的最後一集,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劇情需要,卻極其衝動的打了場根本沒打過的戰役;就算歷史上沒打過這場仗,要是仗真能這麼打,也真的很莫名其妙:

 

1.戰爭是政治的延伸,就算是部落之戰也一樣;由於必然會造成自身大量的損失,甚至可能造成被自家人捅刀政權旁落的危險。所以如果評估不能完成某種具體目的利益,其實是打不起來的。清軍上不了山,原住民趕不走人,都不具備絕對勝利的優勢,也沒意願真的認真開打,那麼雙方就無法交戰;既然無法吃掉對方,那他們兩邊,是在打辛酸的嗎?

2.劉總兵先前的人設,是善算計,能學習,但最後這一集,他連兵都快死光了,還貿然出兵,又不顧風向的放火,先前他的學習能力,跑到哪去了?

3.原住民有先前千辛萬苦弄來的150支槍,再加上本來就有的槍,現場應該是差不多人手一槍;清軍這邊不只有槍,還有炮(應該有吧,不然現場的爆炸是隕石炸的嗎?)所以原住民應該要設法脫離清軍火炮的範圍,逼對方上山打;清軍應該要避免上山被消滅,逼原住民下山打。結果兩邊開戰,雙雙都都忘記應該要先用遠程火力壓制對方,或者用火力打散對方,拼命拿冷兵器跟對方互砍,你們的槍是都跑哪去了?還是說這兩邊其實都不知道「槍」的戰術運用陣形式什麼,所以就算手頭有洋槍,依然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互毆?

4.劉總兵知道先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失敗,自己的先遣隊也失敗,人員大量掛病號,照常理說,應該會堅守陣地,設置防衛陣地,而不是在風向不對的情況下,冒然衝出去送頭。原住民驍勇善戰,但他們既然沒打算攻佔清國的土地,就根本沒必要下山作戰,下山作戰面對有火炮優勢的清軍(如果真的照電影演的有炮的話),同樣是送頭。斯卡羅本身人數就不多,還要面對其他各社的挑戰,真的會冒著團滅的風險,跑進平原區跟漢人火炮對幹?這設定根本莫名啊……

5.對雙方而言最大的優勢,就是守在自己的地盤,讓對方衝自己的火網,一口氣造成最大殺傷,逼使對方同意更優惠的條件。結果兩邊都很奇怪的放棄自己的優勢,選擇跑去正面硬幹,更莫名其妙的是……雙方都沒有戰術戰法!明明都有槍,不是應該先安排個兩輪射擊,盡可能減少敵軍數量?打完兩輪子彈以後他們也都有弓箭,也都忘記要用弓箭壓制對方?然後雙雙放著長射程武器不用,非要殺到面前拚白刃,是劉總兵跟大股頭,兩位都喝多了嗎?其實戰鬥雙方,都是有實戰經驗的老狐狸,他們真的會這樣不動腦的對打嗎?更好笑的是,這兩邊也真的都只會從正面對幹,沒有預備隊嗎?不會分散成正兵與奇兵嗎?不會使用陣地與陣形變換嗎?不用依照不同武器類型經營經營陣地嗎?以這兩邊的領導人的智商,真的想不出正面對幹以外的其他戰術作為嗎?這是黑道打群架嗎?

6.然後劉總兵既然有易燃物可以燒山,還有火炮優勢,為何不把原住民誘下平地,用火力陣地一口氣消滅,或者最起碼要用易燃物布置防衛陣地,讓原住民進不來?反過來說,原住民既然在山上無敵,他們幹嘛不把總兵誘上山,一口氣消滅?雙方都放棄自己的最大優勢不幹,硬要去打場對自己不利的戰,這不是很怪嗎?所以難怪歷史雙方根本沒打成啊……

 

四、聊聊台灣拍出來的戰爭片為何不容易好看?

 

台灣好像沒拍過「好看」的戰爭片,別說好看的戰爭片,好看的「戰鬥場面」都很少,我覺得唯一一幕好看的戰鬥場面,是「賽德克巴萊」裡,原住民從著火的森林中飛奔而出那一段,那段真的有「美」到,除此之外,台片大多數的戰鬥場面,都很「綜藝」——「綜藝」的意思是人會被子彈噴飛、邊跑邊開槍還都能打得到目標、敵人都要很白癡很低能很膽小、還有感受不到戰場的嚴肅與殘酷。

 

我所謂「好看的戰爭片」,是要像「黑鷹計畫」「搶救雷恩大兵」這樣,不只服裝用具的考證要到位,還要真實還原雙方的戰術、戰法、策略、心理、同時兼顧戰爭的殘酷,與藝術化後的暴力美學。但可能因為台灣對這類題材本身就忌諱,基本上又欠缺資源與相關訓練,台式戰爭場面就總是會出現很多令人出戲的畫面,比方說……

   

原住民為什麼一定要在山裡又跑又跳?認真演場嚴肅的槍戰/弓箭戰不好嗎?當然,槍戰和叢林戰一定也需要「移動」,但戰士戰術移動的「武術」,和看起來很像綜藝節目的「舞術」,是一回事嗎?

敵人為什麼一定要白癡又低能?雖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戰術準則,但看起來電影裡的敵人,都沒什麼「準則」;比方說賽賽德克巴萊裡,日軍為何要把整排迫擊砲放在前線?日軍既然有機槍,當然是機槍步槍在前方列陣,砲排躲在後方壓制啊!結果原住民一殺出來日軍砲排就被殺得毫無招架之力,這些日軍是被清軍附身了嗎?當年日軍可是戰勝過清軍、俄軍,難道連怎麼佈陣都忘了嗎?就算要拼刺刀戰,受過系統化練的日軍,面對原住民應該也不可能落於下風。至於南台灣打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就不用說了,雖然歷史上他們是失敗的一方,但是也把他們拍得太沒作為了吧?

雙方戰士都不像受過軍事訓練的樣子:我覺得這不是現實中雙方戰士的問題,是演員本身欠缺訓練的問題。像「烈日風暴」、「12猛漢」這類「好看的」戰爭片,演員本身都要接受一段時間的嚴格軍事訓練。問題是台灣影視大概沒錢也沒師資讓演員接受足夠的軍事訓練,所以……日軍真的這樣打仗嗎?美軍真的那樣打仗嗎?如果你是原住民,人數少火力弱,你應該全體衝出來在機槍前送死,還是應該用冷槍冷箭製造戰場的恐慌感,非到不得已,不要群體衝出空曠地帶送頭?

  

高張力的軍事片,真的不用人滿天飛,原民滿山跑;演員真的很辛苦,但劇組本身軍事訓練素養不夠,最後就戰爭場面來說,就變成很綜藝化。所以最好看的畫面也就只有莫那魯道領軍衝出來那段,然後就不好看了……

 

你要是日軍,機槍架好等著不就好了?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