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間世就是這樣,無心害人都會無端造成困擾,優秀一樣會變成別人的負擔;站在老師家長的立場,沒人不想養「好學生」也沒人不想教「好學生」,但好學生在有心無心間,卻不免造成不少間接損害,這些損害需要師長們努力「損有餘,補不足」,設法「平衡」回去;當然這些學生如果人際關係真夠圓熟,或許會這法彌補他們造成的困擾。

IMG_2399_調整大小.JPG

好學生給同班製造的第一個困擾,就是「明明只有一個人聽得懂,但老師看了好學生篤定的眼神,就繼續往下教了!」說真的這不是老師的錯,也不是好學生的錯,當然也不是「沒這麼好的學生」的錯,問題在於「一班就是這麼大班啊!」站在老師的立場,根本沒辦法讓「每個人當場都聽懂」,真要讓「現場人人都聽得懂」也絕對足以讓「早就聽懂的人覺得很無聊」,老師們通常看看「大致OK了就繼續推進」,可是老師憑什麼判定「大家都OK」呢?關鍵當然在「學生的眼神」!所以如果這位好學生一直給老師「我懂了!我會了!我沒問題,您繼續!」的激勵性眼神,你覺得多少老師會停下來?

 

正常狀況在同一個班上,一定有人慧根聰穎,舉一反三;一定也有人頻道搭不上線,不管怎麼講都聽不懂;所以對於站在講台上的老師來說,「眼神」就是決定「推進或重來」的基本依據;當然大家也知道台灣的學生普遍內向保守害羞,還多的是根本不鳥你,所以台下「鼓勵式眼神」當然可能造就「全班只有那個天才聽得懂」的後果,可是老師又哪會想這麼多啊?你們大家都表現「沒問題」的時候就是真的「沒問題」了嘛!自己有問題不問還怪誰?可是如果不是天才那麼快點頭,再多講一次能聽懂的學生,不也可能多三成嗎?

 

優秀學生造成的第一個困擾,是他們可能讓老師忽略「其實還有很多人沒跟上」,第二個困擾,在於某個程度上,他們的「積極反應」,反倒剝奪其他學生的受教權。

 

 

理論上,學生上課發言討論問題是好事,但那有個前提,是「學生對議題具有『一定程度』的認識」,這樣討論起來,才能教學相長。舉個例子來說:如果學生的程度都是「打過好幾場仗的特種部隊」,他們討論的經驗與案例就非常具有參考價值,他們就算針鋒相觀念想反,都足以讓所有旁聽者啞口無言,這種高規格的「討論」產生實質的意義。問題是假若學生本身通通都是「入伍剛滿一個月的活老百姓」呢?丟出複雜的軍事議題問題給他們「討論」,是能討論出個什麼深度?

 

我的意思是,雖然師生間的「討論」是必需的,但如果連「基本能力」都不足,討論其實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。所以回到我們本來的問題,班上很有想法的人發言,會不會有負面影響?

 

去年有一位同學很活躍,絕大多數問題他都能提出自己的一套,不過在一年期滿前他突然開始轉向低調,後來他說「開始便低調」的原因是因為:

 

  1. 其他同學開始有:「你最會?你屌啊?這堂課是你開的嗎?」的雜音。
  2. 其實老師你說的,我大概懂個七成;所以我講的,也就是那七成;問題是我想聽不懂那三成; 所以如果都是我開口,那我就聽不到我不知道的那三成……

 

這位同學的意見,讓我思考滿久的;其實我很想聽他講,因為他的社會歷練與個人才智讓他的答案比旁人更具深度,其實我也經常覺得受他啟發;但是當他的發言已經引起旁人嫉妒,當他的發言已經讓其他同學覺得「受威脅」,當他發現「他講話可能剝奪別人聽課的權力」,還有當他覺得「他說話可能反而會讓我不說話」的時候,那我是不是應該終止討論?收回我的發言權?回復「一人高高在上的傳統模式」?只因為大家都覺得「最平庸的方式其實是最平等的方式」?

 

我想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每次狀況、每個現場、每個個案,都該會有不同的「較佳答案」,我們只是都還在尋找「到底哪個方案較適合現場狀況」,並且我可以確定一件事,就是好學生其實經常變成別人的負擔,不但他們自己通常不知道,就算是我們這些老師,在每個不同的情境中,也未必知道究竟該應該怎麼辦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好學生給別人的困擾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