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領導者,曾經一統天下,從擁有百萬人馬,卻在短短八年間被殺到剩下最後28人,對最後跟隨他的這28人,他有什麼說法呢?
對於屬下,他沒有一聲抱歉,他只說:「此天亡我,非戰之罪!」
項羽對「歷年陣亡屬下」到底有何看法?我們先垓下之困大事記複習一遍:
- 最後一夜,曾經擁有百萬大軍,但如今已被包圍的西楚霸王,還記得要跟美人喝酒唱歌,歌詞內容是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他奇怪自己這麼天才怎麼可能失敗?怪「時機不好」,他嘆美人名馬將來不知何去何從?他不過對於屬下,霸王未表示意見。至於他的屬下們也只有聽歌聽到哭的份,沒人表示意見[1]。
- 當夜始突圍,這時還剩下800人;第二天清晨渡過淮水後,剩下100餘人,對於此事,霸王未表示意見。
- 當天在持續的迷路與混戰後,百餘人被千餘人包圍,人數僅存28人,這時霸王終於說話了,他說自己:「起兵至今八歲矣,身七十餘戰,所當者破,所擊者服,未嘗敗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於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今日固決死,願為諸君快戰,必三勝之,為諸君潰圍,斬將,刈旗,令諸君知天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」在這段重大宣示中,他強調自己一生未嘗失敗,以40勝0敗的成績居然走向覆亡?這根本是絕無可能之事!這種結局只能歸咎「天意」,絕非自己好戰的後果!為了證明本人的觀點絕對正確,霸王我現在立刻砍人給你看!
- 接下來的大逃殺,霸王說話算話,不但砍了對方一員將領,還很得意的問部下「如何?」這群最後死忠的粉絲也貼心的回答:「如大王言!」[2]
- 且戰且走到了河邊,遇上烏江亭長,亭長說要載霸王過河東山再起,霸王卻再次發表聲名說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!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霸王終於首度對「犧牲無數子弟兵」發表感言,但這段感言真有愧疚之情嗎?我們稍後分析。
- 總之霸王的下個決定是繼續作戰,這時他剩下26人,於是西楚霸王的最後一道命令是「下馬步戰!」[3]。
- 最後這場混戰中,據說項羽一人就殺了漢軍「數百人」,一直到他看到敵陣一員竟然是故舊,霸王大約是有點恍神的說:「你不是我老友嗎?」沒想到「故人」連話都不回,只跟「現在的朋友」說:「那傢伙是項羽!」這句話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隻稻草,他對故舊說:「據說我頭價值千金,就讓我為你做最後件事吧!」然後當場自殺……[4]很奇怪,還是沒看到霸王對於「屬下犧牲的看法」?
你會說:「霸王剛才就發表看法了,他對自己率將東八千子弟西征,今日『無一人還』表示遺憾!」我會請你好好品嚐剛才那一段文字,所謂「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『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』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到底是「霸王對屬下表示的哀悼之意?」還是「霸王因失敗感到丟臉?」
兩種情境一樣嗎?當然不一樣!「對屬下表示哀悼」表示你對屬下戰死他鄉有感,對他們的犧牲感到抱歉與不值,甚至會因此感到自責與不安,因為你沒完成他們的託付,你沒盡領導者的責任,「不但沒把他們帶出頭天,更重要的是沒把他們帶回家!」可是請注意原文裡項羽說的是「我何面目見之!」這表示他在乎的只是自己未能衣錦還鄉的面子問題,根本不是8000出發人到現在即將一個不剩的道德問題,所以即使到最後一刻,他最在乎的,根本還是「自己的面子」啊!(至於「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這句話,我們也能看出他真正在乎的是鄉民之「言」而不是屬下的性命,「就算他們沒說出口,我能不能慚愧嗎?」看起來好像是「慚愧」,但重點在「因為丟臉而慚愧」,所以他真正在乎的還是面子,不是屬下的人命。)
項羽終究只是個自戀到底的領導人,他到死為止,都只在意個人揮灑的獨腳戲,包含死亡在內,都是他春秋大戲「霸王別姬」的一部份!我們回顧前面提到那6點,請問他把屬下放在哪?
第一條資料告訴我們:除了他個人最在乎的美人名馬,其他人的生死,他還沒想到。第二、三條資料告訴我們:他其實從沒反省過自己究竟為何落入如斯境地?他要「為諸君快戰,必三勝之,為諸君潰圍,斬將,刈旗,令諸君知天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做法正確!因此在第四條資料中,他一砍完人就跟屬下炫耀:「如同我說的吧!」所以即使死到最後26人,他所想的依然不是屬下的活路,而是要大家「下馬步戰」!但以上行為根本只是『表演』啊!今天最大的問題是你把屬下們帶進一個必死之地,你不給屬下活命的機會!你不去思考自己為何會戰敗,講了要帶大家突圍,卻只想表演「不是我的錯」給大家看!不但完全無法認清事實,又絲毫不在乎屬下的性命,這到底是「老天亡你」還是「自取滅亡」,道理不也清楚了嗎?
從頭到尾,項羽都是極其自戀的人,他的世界就只有他自己,他從來不遷就任何人,也不在乎任何人。適度的自戀讓他克服恐懼、忽略敵人、獲得驚人的戰果與人氣;因此初期的他,確實因為自戀獲得「何興之暴」的偉大戰果。但一個人的資產,往往適足以成為一個人的負債,當自戀者「目中無人又忽略事實」的副作用完全被敵人洞悉,當敵人完全掌握戰局的走向,自戀者卻只顧著對最後那26人說:「真的不是我的錯!」這種人的暴起暴落乃屬必然之事,有需要為他的悲慘下場感到遺憾嗎?
智慧無國界,人魔一樣無國界,佛洛姆《人類破壞性的剖析》對希特勒的分析,若干徵候與項羽若合符節,謹記於此,供讀者參考(當然依現有資料看,項羽恐怕還比希特勒「正常」一點點,因為他至少從不隱藏自己的動機,也不用「愛小孩」之類的表演博取民眾信任):
頁336-337:他的自戀是最容易看出來的,極端自戀者的幾種典型特徵,他一概具備:他只關心他自己、他的慾望、他的思想、他的觀念、他的過去、他的計畫,世界只在做他的計畫與慾望的目標時,才是有趣的,他才關心。別人只再有益於他,有利於他時,才有重要性。……希特勒所下的結論,並不是以考察事實為根據,而是主要以情感唯一具,他用意識型態取代政治、經濟、與社會的事實。……跟他的自戀有關的,是他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都缺乏興趣,除了他自己以外,他只關心對他有利用價值的東西,對任何人都冷漠遙遠。
頁367:希特勒在必需做決定時猶豫不決,這表示他的意志薄弱。希特勒像許多缺乏堅定意志的人一樣,有一種傾向,想讓事情發展到一種他無須再做決定的地步,因為事態的發展已經把決定強加到他身上。希特勒把火撥得越來越旺,把退路關得越來越多,把整個處境帶到沸點,以致他必需去做他做的那些事。他用自我矇騙的方辦法,使自己免除了做決定的難題。他的決定實際上是對「既成事實」的屈服,不過這個既成事實是他自己造的而已。
頁339:在有關希特勒的一切文件中,我找不到一個例子可以顯示他對任何人有同情(慈悲),當然他不會同情敵人,但他同樣不同情為他作戰的士兵,終至他對德國的百姓也毫無同情。他在戰術上的決定,從來沒考慮過多少士兵會被犧牲。
頁366:希特勒所說的「意志」是指他的激情,這些激情燃燒他,驅策著他去時限。他的意志是無邊際的、生澀的,如斯庇爾說的,像六歲的孩子。一個不肯妥協的、遇到挫折便大發脾氣的孩子,固可說有強烈的「意志」,但更正確的說,他是被種種衝動所驅使,而沒有能力接受挫折。
頁371:希特勒的缺乏意志與實事求是的態度,使我們產生一個疑問:「他是不是真的想戰勝?」或者,在表面上他固然做著種種努力,可是在無意間卻在部屬一場災難?……一個這麼強烈要毀滅一切的人,在他的生命深處,真會想去做勝利後需做的建設工作嗎?
[1]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「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」項王則夜起,飲帳中。 有美人名虞,常幸從;駿馬名騅,常騎之。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,自為詩曰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歌數闋, 美人和之。項王泣數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。
[2]漢騎追者數千人。項王自度不得脫。謂其騎曰:「吾」乃分其騎以為四隊,四嚮。漢軍圍之數重。項王謂其騎曰:「吾為公取彼一將。」 令四面騎馳下,期山東為三處。於是項王大呼馳下,漢軍皆披靡,遂斬漢一將。是時,赤泉侯為騎將,追項王,項王瞋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馬俱驚,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。漢軍不知項王所在,乃分軍為三,復圍之。項王乃馳,復斬漢一都尉,殺數十百人,復聚其騎,亡其兩騎耳。乃謂其騎曰:「何如?」騎皆伏曰:「如大王言。」
[3]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。烏江亭長檥船待,謂項王曰:「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願大王急渡。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」 項王笑曰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!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乃謂亭長 曰:「吾知公長者。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,以賜公。」乃令騎皆下馬步行,持短兵接戰。
[4]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項王身亦被十餘創。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,曰:「若非吾故人乎?」馬童面之,指王翳曰:「此項王也。」項王乃曰: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戶,吾為若德。」乃自刎而死。王翳取其頭,餘騎相蹂踐爭項王,相殺者數十人。最其後中騎楊喜,騎司馬呂馬童,郎中呂勝、楊武各得其一體。五人共會其體,皆是。故分其地為五:封呂馬童為中水侯,封王翳為杜衍侯,封楊喜為赤泉侯,封楊武為吳防侯,封呂勝為涅陽侯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