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移情-愛的觀察」論文摘要:移情指的是個案對治療師的各種情緒,比方說個案看到治療師長得像前男友,就很討厭他;覺得治療師補足了自己缺乏的父愛,就把他當爸爸;個案對於治療師的種種情緒,不管是愛他、恨他、討厭他、排斥他、喜歡他、想上他……通通都叫做「移情」。反過來講,治療師對個案的種種情緒,包括把個案當作自己不孝的兒子、把個案視作當劈腿前任的復刻、把個案當前仇人的仇視或他當前愛人的疼寵……這些種種情緒,則一律叫「反移情」。其實「移情/反移情」是很糟糕的翻譯,比較恰當的翻譯,是「傳移/反傳移」。
移情/反移情現像,是普遍且正常的,而且經常與性別有關。一般而言,當個案與治療師同性別,個案會情不自禁的想挑戰對方的權威、想證明對方是錯的、想讓對方成為笨蛋、想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厲害。反之,當個案與治療師性別不同,就很容易有「性」方面的吸引,個案可能會把自己投射成治療師的伴侶或天神、男朋友或女朋友,一旦混熟,可能就開始撒嬌賣萌、傲嬌討愛;因此很常見的狀況,就是治療開始時針鋒相對,治療到某個程度時,「它是其進步最大最強的動機。」然後接下去雙方會開始進入良性互動,最後,就很容易發生意料中不應該但很常見的劇情——像是不小心輔導到床上去。
個案愛上治療師/治療師愛上個案,恐怕比想像中常見;佛洛伊德因此曾寫信痛罵學生:「我知道你們執業時都沒有奉行該有的客觀立場,依然讓自己跟著陷落,還指望病人做什麼回饋。容我坦言,這種作法絕不可取,最好有所節制,……絕對不能跟我們可憐的神經病患一起發瘋!」語意中氣急敗壞的程度,大約就等同這種事發生的普遍程度。有趣的是,如果這樣的事單純只發生在「適生育者」身上,還能把問題歸因於「性吸引力」;但佛洛伊德觀察到,這樣的不倫戀,其實常發生在「非生育年齡層/根本看不出有性吸引力」的雙方間,如此一來,發生原因就不只是單純的性驅力而已,一定有其他因素,導致移情的發生。
看起來是愛的東西,未必是愛;看起來是性的東西,起因可能不是性。佛洛伊德認為,這種「移情愛」,是阻抗的偽裝,「阻抗」的意思是——病人本身就不想好的企圖(因為如果她好了,就得結束這一段美好的關係),而病症本身,就是「活」的,症狀自己會想辦法活下去;於是,症狀就可以偽裝成其他的樣態…….
比方說,好像對治療充滿興趣,
好像對醫生充滿興趣,
好像對康復充滿興趣,
好像對「愛」充滿興趣,
而治療師可能也相信,「愛情」會讓個案聽話,而聽話會讓她好起來。對於這樣的預測,佛洛伊德潑著冷水說:「患者用心地肯定自己具有不可抗的魅力,可摧毀治療師的權威,把他扯進愛慕者的低下地位,獲得所有其他需要承諾的優勢,以滿足這場情愛。」這時治療師已經失去道德地位的優勢,雖然可能獲得性歡愉,但自己可能也淪為提款機,更不用說「治療」的目的,也就完全再見了。問題是,既然「從治療開始,就存在於患者內心」,而「不小心愛上」也是情理中會發生的事情,那麼治療師到底還能怎麼做?從現實上來看:
- 「催促她去壓制、棄絕或昇華她的本能,是純粹沒道理的事」。
- 「以不友好的、甚至憤慨的方式加已拒絕,又為免顯得太愚蠢。」
- 在她的壓抑移除之前,她沒有能力獲取真正的滿足。
壓制不可能,拒絕太愚蠢,答應又根本不道德;所以,治療師所面對的,是一場戰爭:「他要對抗他的患者,她起初像個對手,但後來顯現出對性生活的過高評價,還想藉此來支配他,試圖以社會所不能馴服的熱情讓他成為俘虜。」對於這場從心理層面延伸到現實面的戰爭,佛洛伊德提供了怎樣的建議?
- 別幻想自己可以把對方治好:「最危險的情感就是有治療的野心。『我只打點傷口,神才能治癒他』。〈對執行精神分析治療者的一些建議〉」
- 你就是個替代品,替代到她可以正常生活為止:「我們所能貢獻的,除了替代品之外,什麼都不是,因為患者本身的條件就是這樣。」
- 你一定是會受傷的:「像我一樣,召喚出棲息於人類乳房中半馴服惡魔之最大邪惡,並企圖和它們搏鬥的人,沒有一個,可以期待毫髮無傷地渡過這種苦鬥。〈朵拉〉」
以上,主要是佛洛伊德短篇論文〈移情-愛的觀察〉的簡單摘要;總之,移情/反移情是必然存在的醫病(或說是人際)關係,先愛後恨或先恨後愛也是很常見的歷程,但這歷程中的「愛情」通常只是假象;可是儘管如此,如若治療師可以陪著案主見證這一段「假愛」,那麼,當案主可以獨立站起來的時候,治療就會是成功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