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的喧囂環繞在我們四周,企圖淹沒永遠在身旁等待的死神的腳步聲。性活動是壓制內在死亡憂懼最現成的辦法,並且,人們可以藉著性的生殖象徵,在某種程度上戰勝死亡。(羅洛梅,《愛與意志》)

   zinnia_flower1.jpg

    國片「百日告別」中,男主死了老婆,很快就和公司女同事做愛;女主死了未婚夫,很快就和未婚夫的弟弟抱在一起;請注意他們的表情,當他們抱在一起時,她的表情,到底是痛徹心扉呢?還是性高潮?

   

    我分不出來,我也不認為你分得出來。

   

    人有很多情緒,在極致的境界,是很難區分的。理論上,快樂會笑,悲傷會哭;那你有沒有快樂到哭,或悲傷到笑的經驗呢?「你老婆/你男朋友屍骨未寒,你就和別人做愛」嚴重違逆社會禁忌,可是「禁忌」又是怎麼形成的呢?未婚夫和女同事做愛,為何他的表情,沒有一點點快樂?未婚妻和男友弟做愛,為何她得表情,根本分不出是悲痛?還是性高潮?如果做愛是因為看對眼,他們的表情,應該沒那那麼多痛苦;可是如果真的那麼痛苦,他們又是怎麼做起來的呢?

   

    很多人認為,在面對死亡時產生性慾,是不道德的;你若也認為「面對死亡產生性慾」不道德,那表是曾經有人告訴你,此時此地,「應該」要覺得不道德;所以當你自認「此際應該要覺得不道德」,表示這件事,正是所謂的社會禁忌。但是社會禁忌又是怎麼形成的呢?所謂的「禁忌」,不就是「因為事實上很多人曾經這麼想/因為很多人實際上就是曾經那麼做」,才會變成為禁忌的,難道不是嗎?

   

    他們做愛的表情之所以這麼痛苦,不只因為他們意識到「這是禁忌」;更重要的是,他們其實並不是因為覺得「性」美好,而發生性行為;實際上這種性慾,與其說是「願望」,不如說是「趨力」——慾望有它自己的目標,慾望的目標不在滿足,而在延長。也就是說,實際上男女主角的做愛不是因為主觀上的「想要」,而是是死亡喚醒了你的生的慾望。

   

    或者說白了,就是性慾。

   

    是的,死亡會喚醒人的性慾:因為一般人,是不把死亡當回事的,人人都知道人都會死,但人人都不真把死神真的放心上。唯有當死亡真實發生時,你才真會意識到「人真的,是會死的」。於是就算你的意識還在喪禮會場,你的潛意識已經展開了自己的行動——要擊敗死神,只有一種方法——做愛。

   

    人的必死性,促成人類愛的本能;而性行正好讓倖存者們體驗重生,佛洛伊德是這麼說的:「達到完的性滿足之後的狀態與死亡相當接近。」這意味著透過性,當事人可以體驗到從死→再活過的感覺。當然,兩位當事者,並不清楚他們為何要這麼做,他們大概只會認為那是一時的衝動,雖然實際上,他們在性高潮裡,其實也彷彿和往生者一樣,經歷了死亡時刻。

   

    然後他們才再次經歷到活著。

 

 

   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,實在不應該看完「百日告別」後立刻看「父後七日」,100畢竟是713倍再多一點,沒有可比性。

   

    深刻和不深刻對比,有情和做出來的假情對比,慾望和看起來好像沒慾望對比;憤怒和忘記有情緒對比,掙扎和沒掙扎對比,有心理變化和沒有心理變化對比,有強烈的內心戲和沒什麼感覺的內心戲對比。

   

    除了已故的爸爸,「父後」沒什麼優點;夜市戲份無聊,護士戲份無聊,弟弟的戲份無聊,「喪禮後援團」還是去看大佛普拉斯比較深刻,至於道士客串詩人?是要說他是有道之士?還是江湖術士?還是詐騙集團的一份子?他是一流騷客?還是五流詩人?把這兩個職業串在一起,有沒有笑果?有沒有效果?有沒有衝突?有沒有爆點?答案只能是都沒有。

   

    「父後」要表達什麼?我資質駑頓,實在不懂;罐頭塔的劇情好笑嗎?勉強能笑一下;民代關說有意思嗎?演不出什麼意思;三姑六婆討厭親屬夠麻煩夠討厭嗎?大概不好意思演出來。如過傳統舊是不好的,批判在哪裡?如果里仁畢竟為美,美在何處?的確內心活動很難拍,的確心理狀態有時很難用劇情呈現,所以我沒辦法告訴你為何王家衛《墮落天使》裡,金城武拿著V8拍電視理他爸做菜的那幾分鐘畫面,比整部「父後」後座力都強?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