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.最後一集,宇宙墜樓,成功的解決了很多問題:比方說,兩女一男的危機——他如果不墜樓,大約就準備成了張無忌吧?

202109111750315239_2016.jpg

2.「天意」與「宇宙」這兩個概念,很像雞與蛋,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是先有宇宙還是先有天意?如果沒有天意,宇宙如何生成?如果先有宇宙,難道宇宙生成的原理,不是天意?雞蛋與機誰先的問題,可以用「雞大生蛋,蛋大生雞」來化解,至於宇宙與天意間的關係,可以說:宇宙的存在,是天意展現;而無論宇宙生或是滅,都屬「天意」。

3.「天意」的角色,就是東方式的「天道」、東方式的「上帝」。簡單說,東方的上帝與西方的上帝,最大的不同,是可以「非人格神」的型態存在,「天道」不會懲善罰惡,「祂」就是純粹的自然,「祂」可以度化有緣人,有緣相遇,他拉你一把;但,他不問你的是非,他不介入你的選擇——這就是為何大家趨向「天意」而不是父母或情人的原因,父母或情人的「愛」太可怕了,而愛的失落又立刻變為「恨」。相對的,「天意」就是遠遠在旁邊看著,他不評價、不涉入,「功成、事遂、身退、天之道」,就是天意;人類總給自己添加太多情慾,功成事遂之後,不是撲上床,就是恨到死。所以,大家其實是懼怕「愛」的,因為大家都之道「愛不成」,就是「恨」了。

4.心理師是片中議題最大的人物之一,她之所以面對事業瓶頸,是因為她本身就無法真誠的面對自己:無論是面對自己的感情、面對自己的家人、面對自己的情慾,她都是隔離/過度理智化的。這種隔離/理智化,讓他根本無法貼近自己,當然,也就無法貼近他人。直到……死亡擊潰她的理智防線,她才終於學會柔軟/貼心。

5.所以,死亡的學習,是重要的呢!不只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一個人對死亡如果沒有體悟,她又怎麼知道活著是什麼呢?

6.任何輔導過程,尤其是涉及內心深處的、與身體接觸的都很容易產生……性慾。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。無論是心理師對推拿師產生慾望,或推拿師對心理師產生慾望,都是正常的。重點在於對自己的慾望,是否有充分的自我察覺,最安全的方式是結束關係,因為這些看似性欲的東西,未必真的是性欲,可能真正的慾望,其實是依附、征服、自卑、自戀等等。完美的治療是把反移情變成助力,但這療程,真的太高風險了。所以心理師為何對自己的慾望這麼戒慎恐懼?因為,背後其實是有嚴肅的倫理議題的。

7.片中呈現兩種處遇身心的方法:一種是先把身體調理好,再去處理心理議題(推拿師);一種是先去處理心理問題,有機會再處理身體(心理師)。掌握科學知識方法態度的那一方,相當時間的歧視了「無知」的另一方。其實,這種爭執,幾千年前就出現了:偏向道家的告子,主張「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」,其實就是一種以氣(形)養心的方法;至於儒家的孟子,則完全反向的主張以心養氣。其實養心跟養氣哪個優先,實在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,應該說,你方便先養哪個,就養哪個;比較大的問題是,別忽略了另一個:身體是載台,沒有好的載台,你就顏回了;但心理畢竟是驅動軟體,載台好了心理沒好,你要不就是爬蟲,要不就是精神變態了。

8.在關係中受到的傷害,只有在關係中重建:所有能走出關係創傷的人,最後之所以能恢復「正常」,是因為他們終究找到好的客體,他們被他人無條件的愛,恢復自身愛人的能力。當然不要忘記這是電影,所以「諒解」必須在播映結束前完成,在現實世界裡,被他人無條件的愛,恢復愛能,通常不是10小時內可以完成的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四樓的天堂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415~(=^‥^)/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